书单|阿迪达斯总法益晨旭老师2022年度书单新鲜出炉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五岁月 ,作者三五岁月
2022年精读40本(套)书。这一年,是人类和新冠共处的第三年,辽阔的世界仿佛在熵增,每个人都过得五味杂陈。
这一年,尝到了“禁足”的滋味,虽身无自由,心却翱翔得更远,更能静心思考,更知所学甚少,更觉当下可贵。
这一年,不确定成为了生活里唯一的确定,然而内心的声音却在诸变中更为清澈响亮:我知道,那是称之为理想和价值观的东西。
生而为人,即便是向死而生,也要坚定地向着光明和良善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可以自称为万兽之灵的原因。
2022的尾牙,于寒冬中望向2023:无论困苦,必定又是一段书香环绕、纯良坚守的岁月。继续做书生,眼中有光,内心有力量。
— 1月 —
1.*《北纬四十度》陈福民
北纬四十度,是一个伟大的纬度,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它穿过整个北中国最壮丽的山河。由于蒙古高原地质构造高海拔的缘故,以长城为标志,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
在它的南方,定居民族修城筑寨掘土开渠,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却也将息得辛苦恣睢小富即安;而它的北方,游牧民族辽远开阔骏马驰骋,寒风劲凛雨雪交加,却也砥砺出坚忍豪强自由奔放。
围绕北纬四十度,那些不同的族群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长河流淌,鸣镝尖啸,伤感吟成诗句,痛苦化为尘土,带走过生命也带来过生机。
在长城内外,他们隔墙相望,侧耳远听,深情凝视了几千年,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融合。
读完这本书,忽然向往G6,从北京到临河的北纬四十度上的这条线路,沿着连绵的阴山山脉向西行驶,会不会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呢?
2.*《抗战外援1937-1945年的外国援助与中日货币战》【美】阿瑟.恩.杨格
本书读得惊心动魄。全书没有描述任何一场战役,然而处处硝烟弥漫。
作者是美国财政学家,1929年参加国民政府所聘甘末尔财政设计委员会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顾问至1947年返回美国。
本书全景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货币金融政策,讲述了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国际金融援助,以及抗战时期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交锋。
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客观分析和评判了战时中国金融政策的得失以及国际援助的进程和利弊。直观的读后感就一个字:难!
民国十年黄金发展期在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打响而被迫终止,彼此积贫积弱的中国刚刚看到一点点曙光就不得不面临一边继续重整北洋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一边组织力量应对侵略;一边勉力维持外债支付以保国内外对国民政府的信任,一边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一边稳定法币汇率推进货币改革,一边踩着战时和战后通胀的钢丝绳。
中国独立抗战4年5个月,加之纳入太平洋战争的3年8个月,苦苦牵制了日本一半海外驻军,奋力抗争至精疲力竭,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这期间的金融战配合了抗战,国民政府很多做法可圈可点,但也不无遗憾。国民D统治下的中国是胜利的一方,但战时的衰退是不争的事实,命运的无情隐藏在炮火中,也隐藏在许许多多看不见硝烟却硝烟味浓重的更多的“战场”中。唏嘘岁月无情,赞叹中华民族的韧性,感恩活在和平年代。
3.《东亚文明 – 五个阶段的对话》【美】狄百瑞
读毕掩卷,酣畅淋漓的感觉。作者是当代美国研究远东思想史的权威学者。本书可以看作是作者晚年对自己毕生研究心得的提纲式的总结。薄薄一本130页,讲学深入,读来并不轻松,然而字字珠玑,不舍释卷。
东亚文化经历了中国古典文明、佛教时期、新儒家阶段、近代文明转化、后儒学时代,每一次文明与文化的演进都是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对话”,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自身发展路径,以及交互作用了周边国家和西方世界。
从新儒家中,读者能找到我们“实用主义”的思想来源;从“修己治人”(修养自身而后治理他人)的程朱理学中,读者理解了朝鲜李朝时期和日本德川将军治理时代,这两个中国的近邻何以保持了国内和平与繁荣;我们还得重省中国的近代是否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抑或是从东亚文明对西方做出什么反应开始?1840年之于中国和1853年之于日本(柏利,美国的海军将领用舰船敲开了日本闭锁的大门),为何中日两国对外来挑战的反应如此不同?为什么自此,我们一直说:东亚必须赶上西方?而从来没有反过来问:为什么西方没有能够和东亚文明的进步步调一致?为什么西方不能打扫自己的后院,向内看,以一种成熟、负责任的方式行事,而不是在世界上追逐使得别人不安宁?从文明演进的历史,作者对上述问题均给出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讲到东亚与西方的真正对话必须建立在双方都同等而深深介入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更像是写给西方读者的。作者认为东亚人民在睁眼看世界方面已经做得比西方国家好了,西方必须学会和自己也和别人共同生活,必须自我反省,从佛家和新儒家中学习,尤其学习朱熹“学者为己”(为了自己而学习)。90年代初发出这样的声音,今日看来,着实令人佩服!
另外,在作者书写《莲花经》那些段落中,我居然读出来中美两国的文明通性,灵感所至,赶紧落笔take notes. 阅读这本书,恰似聆听大师讲学,可门槛略高,惜自身才疏学浅,打算再读几年书后回来再精读一遍。
4.《施剑翘复仇案 – 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美】林郁沁(Eugenia Lean)
这是一本非常小众但很有意思的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所长,其选取了1935年施剑翘为报父仇而将军阀孙传芳刺杀在佛堂,并经过曲折的审理、媒体的渲染、大众的关注、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弈……最终获取民国政府特赦而免死的神奇经历,深刻剖析了中国法治、人情、礼数三者纠缠不清的关系。
公众同情,经常能成功地唤起对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力批评。然而,由于公众同情的易被操纵性,它也容易以可能导致灾难的方式爆发出来。相比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的理性沟通方式,类似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情感的道德真实性往往更能驱动集体的政治参与。
从这个案例分析出来的大众情感的政治力量,有助于解析中国日后很多历史事件。知微见著,读每一本好书,都可以帮助我们触类旁通。这两年读到不少海外学者书写的非常好的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形态的书籍,不得不意识到,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已经走得那么远了,倒逼国内学界在放眼海外认识世界的同时,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
5.《务虚笔记》史铁生
这是史铁生的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写作手法独特,语言优美、凝练,无悲伤的文字,然而细腻处无不涌动着哀艳,扣问心灵。
认识史铁生,是从他的《我与地坛》开始。地坛是史铁生的宇宙,他的骨灰埋于地坛,他的魂凝聚在地坛。
每次去北京,走进地坛,仰望参天的柏树,我总想起史铁生曾经日复一日在这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自问自答,对话生死、时空、爱欲,在满世浮躁的众生之中,沉淀自己,把心放到泥底里,再把灵魂化作一羽白鸟盘旋在地坛上空。也许残疾反而赋予了作家慢慢地却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果你读不懂《务虚笔记》,说明你要么静不下心来,要么感知力顿挫。
— 2月 —
1.*《冷战的起源》沈志华
这是华师大历史系沈志华教授“冷战五书”的第一本,选编了沈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冷战史的多篇论文。书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梳理、公开了已经解密的俄国史料,具研究价值。
整本书从共产国际解散开始讲述,介绍了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东西方外交与革命政策的演变。就西方而言,时间从1943-1949年,分析和阐述了苏联如何由主导东欧共建联合政府转变为引领与美对抗,由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到苏南分裂引发社会主义内部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就东方而言,时间从1945-1953年,解读了苏联从中国内战到朝鲜战争的外交政治秘辛,列举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供人开拓眼界,启发思考。沈教授的论文体例一贯讲求开宗明义,行文入题必交代论文主旨,然后分层剖析逐一推进,辅以史料佐证,再总结。
对于喜欢做笔记的读者而言,作者如此书写习惯是极为友好的。虽然读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感想,但共同点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无非都是谋求国家和政党利益时候使用的外衣,弱国无外交在任何年代和地点都适用。
2.*《中苏结盟》沈志华
这是沈志华教授“冷战五书”的第二本。这本收录文集中,读得最过瘾的是最后的三篇论文:《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
几点读后感:
(1)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把冷战引向了亚洲,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便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冷战从此具有了全球意义。
(2)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则反过来巩固和加强了中苏同盟(换言之,中国对朝参战,是从美苏雅尔塔体系中重夺东北的代价,同时也是维护1950年中苏同盟不变废纸的政治之举)。
(3) 真正阻止中G收复台湾的不是朝鲜战争也不是美国的第七舰队,而是中苏同盟条约。
(4)在1950年前后,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对中G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5)斯大林的外交紧紧围绕本国利益,步步为营、斤斤计较,精明到顶、实用透顶。
(6)中苏同盟对双方来讲只是权宜之计,在建立的时候就埋下了分裂的隐患,国际关系没有永远敌人也没有永远的伙伴,都是利益交换。
3.*《冷战的再转型》沈志华
这是沈志华教授“冷战五书”的第三本,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yue进”、人民公She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全书的精华章节当属《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分析鞭辟入里,不仅有利于读者理解中苏关系,也利于读者广泛理解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基础是回望历史,目下细细读读国际政治类的书籍,大有裨益。
—3月 —
1.*《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沈志华
这是沈志华教授“冷战五书”的第四本,收录的论文涵盖: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处理波兰危机中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处理匈牙利危机中苏联两次出兵始末、中国介人东欧事务、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以及苏中朝三国关系等内容。
一些读后总结:
(1)历史惊人地相似,当下俄乌战争前夕,普京访问中国,和五十年代初大陆炮轰金门前夕,毛主席借机让赫鲁晓夫访华,有些异曲同工的意味。
(2)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两面讨好获取利益的成功典范,金日成主政时期的朝鲜算一个。
(3)周恩来总理穿梭在东欧各国斡旋苏联二十大以后,尤其是波匈事件后东欧与苏联的关系,极大增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同时,“天无二日”埋下了中苏同盟破裂的隐患
(4)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存在固有的结构弊端,即意识形态常凌驾于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之上。
2.*《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沈志华
这是沈志华教授“冷战五书”的第五本,沈志华教授的写作主要基于前苏联的档案。这一段历史缺失了很多中国方面的官方史料,有待解密后再度研究。
总结一下:
(1)中国出兵朝鲜实属迫不得已。政治上考虑,避免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鼓励地位;军事上考虑,避免在东北打一场中美之战;第三层考虑是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派兵进入东北。
(2)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的威望。
(3)错失了1951年1月在有利战事下和平停战的机会,使得战争延长到1953年7月,达到同样的目标却付出了三倍于前的人员代价,也错失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机会。
(4)朝战使得中国被捆绑在美苏对抗为核心的冷战战车上,深陷与美国敌对的漩涡。
(5)停战协定久拖不决差点使得中国面对一场核战。一点思索:在大国之间,特别是核武大国之间,战争真的有最后的赢家吗?
3.《科学:无尽的前沿》
这是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麻省理工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范内尔.布什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关于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的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使得美国迅速摆脱对于欧洲基础研究的依赖,成就了美国今日科技强国的地位。颇值得今日的中国人读一读。
在谈到科学人才的革新方面,布什说:每一个男孩和女孩都应该知道,如果他们能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前途都将不可限量。如果他始终知道自己前面是一片没有止境的前沿,他能够比原本走得更远。
4.《Strategy Beyond the Hockey Stick》【美】麦肯锡
这本书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基于对近三千家跨国公司的战略和执行的多年追踪,总结出的“曲棍球棍理论”,在战略制定中如何运用概率论将公司成功推进在power curve(能量曲线)的高端。读后有感触、有启发、有新的认识和校正,也有些许疑惑:
(1)很多公司战略制定过程是inside game, 而没有引入outside view。
(2)为啥有的公司在能量曲线的高端,有的在低端而大多数在中间徘徊,why we stand where we are取决于天赋(endowment)、趋势(trend)、变动(move), 这三项因素分别占有30%、25%、45%的影响概率。细分后,将产生10大变量。
(3)在详细说明了10大变量成功影响正确的战略和执行的机理以及概率如何计算之后,作者给出了8个具体的改变措施。
(4)本书是站在跨国公司全球整体的立场上来书写的,的确给我打开了更宽广和高远的视野,但我真心觉得从上至下的执行不易。
Anyway, good book always provides insightful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y remains part science, part art.
5.《长大了就会变好吗》Know Yourself
这本书基于大量科学研究阐述的亲密关系、情绪和自我成长虽然是写给18-25岁的成年初显期的人群的,但是同样适合每一个成人,因为很难说25岁以上的成年人在心理上真正成熟了。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或者正在经历18-25岁这段人生,更是强烈推荐读一读。
—4月 —
1.《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英】西蒙.巴伦科恩 高天羽(译)
为啥人类会对同类作恶?为啥有的人共情力低?零度共情负面P型、B型和N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尤其是前两类人作恶的可能性较其他人群大很多,怎样识别或早期干预,提升他们的共情力,让时间少一些平庸之恶?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好的解释。
值得特别highlight 的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父母给予孩子的东西就好比“一罐内心的金子”,如果父母能为孩子的内心注满积极的情绪,就是给了他一件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的礼物。这罐内心的金子是孩子能够携带终生的东西,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从挫折中恢复的本领,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表达关爱、享受亲密的能力。
2.《清代的案与刑》郑小悠
这本小书选取了清代起于民间止于朝堂惊动到皇帝的若干刑事案件,试图管中窥豹地展示清代刑事法律制度和运作的面貌,挺小众的一本书。
3.《与时俱进的启蒙》徐贲
有很多启发很多警示,做了很多批注。他对柏克保守主义的分析厘清了柏克所要竭力保守的是英国式的自由。不禁引发读者随他一同问一句:当今推崇柏克理论的人们是否真正理解保守主义的现代意义?文中类似批判性思维时时敲打着读者的灵魂。
本书通过对18世纪前后不同国家的启蒙运动的交叉比较分析,抽取出四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核心观念:英国的自由与保守、法国的理性与革命、美国的制度与人性、德国的国家与普世;重点分析了开明专制(启蒙专制)的思想与实践;作者认为启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未竟的事业,并从多个主题、多个层次加以重申。
著名学者徐贲教授,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既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他借助对启蒙的思想史-实践史的深入而综合的批判性分析,介入了当代中西思想争论,重申了启蒙,认为启蒙的核心理念(自由、理性、人道主义等),永不过时。
4.《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王烁
这一本是媒体人王烁的读书笔记和随笔集,书名取自他的一篇笔记题目,实则与书的内容无甚关系。读读别人的读书笔记,认识自己未读过的书,了解他人读书的视角、习惯和思考,也算是一种交流和检省自己的方式。
有几篇不乏独特的观点和深邃的思想,独独这一篇浅显易懂的小文特别打动我。傻一点,多爱一点,对彼此多信一点,我们可以遇见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刻。
—5月 —
1.《丈夫集》沈从文
沈从文的文字一贯朴实平静,隔着几十年的时光,那些篇章里的人物跃出了纸面,分明就是与我们共存共生着的隐忍于世的我们自己。直击人心的文字从来无需气势如虹,只要讲人话。
可惜,50年代沈老封笔弃文转做古服饰研究了;亦不可惜,不能也无力再说人话,收起爱笔珍视羽毛,风骨犹在,埋头古物依然做出来一番成就,乃后世学人之师。
当“自由而无用”成为一句网红调侃的时候,我以为“自由而无用”的复旦精神距离死亡不远了。读完本集子的当天听复旦姜鹏教授讲座,学习何以用历史观照当下,知复旦精神星火依旧,有良知的学者依然在践行“笃学而博问,切问而近思”的校训。
2.《宅兹中国》葛兆光
这是葛老师重磅著作里一本相对亲民的大家小书。围绕“中国”的前身今世,正面回应他国中国史学家们对“中国”的种种论述。
涉及民族国家的理解与反思、自宋代起“中国”意识的凸显、古地图和记文的异域认知、舆图中的世界与公私观念、清代朝鲜日本对中国的观感、晚清民初日本的“亚洲主义”、日本神道教与天皇制度的中国影响辨、日本“满蒙回藏鲜”学兴起的原因等,涉猎甚广。
虽然倡导“从周边看中国”,表面文化史不必“画地为牢”,但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目前无力解决的政治与学术关系的思考。
在历史文化影响与现代民族主义交叉的十字路口,读一读这本书,尝试了解在蒙、汉、满交替统治的近世中国,原来看似有同一性的东亚文化,何以出现“纠缠而离心”的现象,不保证看清前路,但至少多一些理性思考。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说过:“不怕他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小小读书人,不敢妄言找寻真理,循着包容、谦逊,让心有所存放,这,还是可以做到的。
3.《合作的进化》【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分析与博弈论专家,他将计算机模型运用到社会科学问题领域,探究并回答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需要合作、怎样合作才可能达到共赢:一报还一报,综合了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
善良性防止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报复性使对方背叛一次后就不敢再背叛,宽容性有助于重新恢复合作,清晰性使得自己容易被对方理解。在非零和博弈中,“囚徒困境”指向背叛,而在长时间的“重复囚徒困境”中,其他人的成功很可能是你自己成功的前提。
所以,不要妒忌,不要首先背叛,回报合作也回报背叛,不要太聪明。
4.*《城乡中国》周其仁
这一本集中讲述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何以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而近年来土地城市化快于农民城市化:
(1)城市化滞后会拖累经济转型;
(2)城乡分割从限制迁徙自由开始,苏联老大哥给我们起了坏榜样;
(3)城市化的根基是经济自由;
(4)农地产权确权、保障转让极为重要,必须厘清过往集体土地在农民个体间权利不明晰的问题;
(5)资源配置应确保高效,打到效率只能普遍贫穷。
周教授不仅是经济学家,法律法规的渊源和执行亦深谙于胸,治学不止于文献梳理,更在山间田头穿梭考察。读他的书,每每有醍醐灌顶的收获。
—6月 —
1. 《主角》(上、下两本)陈彦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秦腔艺人忆秦鹅的一生讲述秦腔艺术在建国后40多年的发展演变以及戏班艺人的酸甜苦辣。我等曲艺圈外读者得以一窥古老的秦腔艺术和艺人的悲欢曲直。作者写自己熟知的文化是有底气的,但作为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欠了点儿。
2. 《领导变革实务》【美】丹.S科恩
这是《变革之心》的后续之作,实实在在的一本工具书,但是想要真正落地,还是得悟性和总结力都强大的人进行融会贯通的实践。
— 7月 —
1. *《大脑的奥秘》【英】汤姆.杰克逊
本书对大脑的探索追溯至公元前一万年之前,经科学家们发现大脑这堆一公斤多重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精妙的系统,它由830亿个神经元和数以万计的神经连接构成,而大脑损伤可以导致瘫痪、失语、失明、失聪甚至人格的改变。
大脑如何令人类成为与众不同的生物?我们如何通过大脑认识和感知世界?藏在大脑中的奥秘究竟还有多少?这本书便收录了100个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研究大脑的学问——神经科学相关。
书中配有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将人类历史上的神经科学事件、科学发现、历史事件、文化历程等囊括其中,极具收藏价值,当作绘本读也很不错。
2. 《宇宙的本质》【英】约翰.格里宾
本书虽为科普,对文科生来说算深奥难懂的。有些不懂的段落反复多读几遍,居然会产生自然科学的尽头真的是哲学甚至于是神学的感觉。在尘世扑腾一阵时日后,翻翻自然科学的读本,仰望星空方知个体渺小,适度抽离“当下”的时空,置身世外,清静自然来。
3.*《可能的艺术 – 比较政治学30讲》刘瑜
本书必须加星。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ZZ学博士、清华大学ZZ学系副教授刘瑜,一位有智慧的学者,不限于学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
她通过对各国从历史演进中脱胎而出的ZZ体制进行比较,试图帮助读者从“此时此刻”抽离,以历史的与全球的视野来激发读者在差异中寻找规律,深入思考。
了解其他国家,不仅仅为了猎奇,甚至不仅仅是出于“心怀天下”的世界主义情怀,也是为了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是值得敬畏的,而文明常常是一座脆弱的纸牌屋,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着谦卑和审慎,去寻找隐藏在荆棘深处的1001条道路。
在人们学会宽容、学会耐心、学会同情性理解、学会从各种集体主义的轮椅中站起来迈出个体的步伐之前,我们无法消除“平庸之恶”。恶的泛滥未必需要多少“坏人”,往往只需要一个“魅力四射的疯子”加上无数“不假思索”的人。一个普通人要从“不假思索”中走出来,他必须跳出“此时此刻”,获得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足以看到历史深处的亡灵,以及道路尽头的悬崖。
刘瑜说她传播的不是政治常识,而是迟疑。作为读者,我想说,感谢这种迟疑,它让我们时常需要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成就人之为人的尊严。
求知的道路,意味着永恒的疲惫和偶尔的惊喜。但,求知的路上,从来不缺踏实的脚步。
4.《病毒、大流行及免疫力 – 探寻新冠后时代我们如何战胜传染病》【美】阿勒普.查克拉博蒂 / 安德烈.肖
本书由张文宏的弟子张潞博士领衔翻译,是易懂的科普。关于新冠病毒,各种声音甚嚣尘上,与其沉溺于支离破碎夹带私货的网文,不如静下心来读读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医生们的专业文字。
5.*《心外传奇》李清晨
本书是从清晨到半夜一气呵成读完的书,惊心动魄、激动人心。外科医生李清晨执笔的这一本叙述人类心胸外科发展史的纪实作品笔触细腻、跌宕起伏,一个个在心胸外科领域拓荒创新的医学大师和他们孜孜不倦,不忘初心,接力前行的实践旅程扣人心弦,让我这个医学外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亦化作他们中的一员,经历了无助、不甘、失落、紧张、兴奋……各种百转千回。
19世纪末西方传统医学在生命科学体系完成基本构架以后逐步摆脱矇昧,走上了现代医学的漫漫征程。外科学,尤其是心胸外科更是一段充满艰辛和血泪的人类拓荒史。跨越了战乱年代,在多少外科医生屡战屡败百折不回和多少濒死患者望眼欲穿希冀满满的不屈不挠中,心肺机、B-T引流术、心脏导管、交叉循环术、瓣膜修复术、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一一横空出世。怎么做到的?伟大的外科医生李海拉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混合了坚持与固执的信念。” 致敬崎岖探索之路上的每一个先驱:抱有仁心的医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身后捐献遗体的患者、默默牺牲的实验动物……。
最后,读完了这本书理解了年前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陆舜教授和我聊天时说过的一句话:不搞科研的临床医生没有出路。
6.《巴黎陷落1870 - 1871》【英】阿利斯泰尔.霍恩
本书是英国作者阿利斯泰尔·霍恩的法德战争三部曲的起点,讲述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屈辱战败,到爆发巴黎公社qi义的故事。除了作者作为英国人有意无意在作品中带入对母国的美化之外,堪称佳作。
巴黎沦陷了两次: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qi义。前者导致法德日后长达70年的怨恨,后者则直接撕裂了法国本已紧张的阶级关系并贯穿至今。论对法国的伤痕,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但前者无疑是后者的导火索。作者把公社起yi长期和短期两大因素分析得清晰明了。
长期:拿破仑三世的改革增强了法国的国力却拉大了阶ji差距,奥斯曼男爵的巴黎城建则在组织上催生了如贝尔维尔这样的“chi色”城区。
短期:普法战争中国防政府为避免chi色暴动而宁愿投降,休战期间产生的新国民议会所采取的法律和政策更使无产ji级感觉受到背叛,作者评价其施政“残酷程度足以与其愚蠢程度相当”。
加之裁军只裁正规军而不对国民自卫军下手,终使后者成为政府豢养而无法控制的“弗兰肯斯坦”。历史专业外,此书行文谐谑近乎毒舌,作者的文学成就也令人钦佩。
—8月 —
1.*《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
作者系哈佛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本书被学界称为研究老爷爷的纪念碑式著作。因为“不在此山中”,跳出三界的学者做纯理论研究,以记录式的写作手法叙述,引用文献达100多页,果然可以做到给读者留下客观的阅读体验。叙事年代从主人公出生到谢世,再延至2011年。70后是幸运的一代,在最好的年华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成长。
—9月 —
1.《秦zhi两千年》谌旭彬
2.《活在洪武时代》谌旭彬
《秦zhi两千年》和《活在洪武时代》两书表达的观点一致,解读“秦zhi”不算新颖,但撇开王朝的宏大叙事,从草根的角度看历史的切入点还不错。管窥小民的生死祸福,以小故事讲述大历史,阅读门槛不高,却也算是严肃的通俗读物。若读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自视只是众生中的一介草民,必能共鸣“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秦zhi两千年》像是历史的前厅,讲明白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活在洪武时代》则更像是密室,带着你走入其中一个房间,让你看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玩意。小人物辗转腾挪的生活告诉我们,任何时代,普通百姓活得如何才是评判时代如何最好的注脚。
3. *《市场与政府》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从多维度反复讲了几个问题:1. ZF管太多;2. 产权要得到保护才能培育出信誉机制;3. 应放弃凯恩斯主义,回归亚当斯密;4. 汇率扭曲需警惕;5. 开发国内市场靠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创新靠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靠保护产权和较低的交易成本;6. 没有ZF转型就不会有长远的经济发展。这许多问题都是张教授早在10年前讲的,现在看看,如何?
— 10月 —
1.《2000年以来的西方》刘擎
本书按照2019-2003年倒叙编年体,做了西方政zhi哲学思想综述。喧嚣的政zhi纷争从没中断,层出不穷的政治语汇不会持久,在寻找第三条路的过程里需要理性分析和长远的视程,决策富含犹豫和随机性,判断后续影响更是困难;民cui、脱欧、移民危机等等,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背后是多元化文化中身份认同的危机,怎样在多种秩序下保持狭义的身份,还能收获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教育环境保护上的共识?很多当下的困境和危机回溯过去近20年,其实早见端倪。未来,又会在当下的哪一句预言中一语成谶?这本书的阅读颇具门槛,空下来得细细再读。
2.《上海文学散步》蒋俭
当你再度走在魔都曾经的法租界和孤岛时期的日占区时,相信你会对那些上了年代的建筑有不一样的观感。有一些记忆在城市的发展中渐次消失,但是文字记住了他们曾经的样子。我的复旦师妹,新闻系毕业的蒋俭女生花了5年时间走访和记录了这些在上海留下过足迹的文化名人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3.《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
李娟的文字干净而灵动。我不知道华丽的词藻是不是城市小资作者的专利,在李娟这样生活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边陲小村中的作家笔下,你确实读不出任何旖旎曼妙的词汇,但她对每一段琐碎生活的叙述都能让你心生温暖和安静。许是我年纪大了,眼窝浅了,越来越装不下宏大叙事,能入眼的便只有平凡的日子和日子里最稀松平常的人与物。
李娟的外婆、叔叔(继父)、妈妈,还有她家里的鸡鸭羊兔狗子和百亩葵花地,我默默地读,多久没有如此安静了?这样美好而不张扬的文字,读着读着你就隐入其中了……
4.*《我的阿勒泰》李娟
李娟的这一本更让我喜欢。《在荒野中睡觉》篇章里山野间的闲适恬淡不仅是城里人难以享有的奢侈,恐怕那种闭着眼体会天地冷暖、云雨柔润,听风倾诉听羊群咩叫听牧人吟唱的感知力更是日复一日在钢筋水泥里挣扎着活下去的城里人无力拥有的吧。
当我以为作者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和在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丰富深远的景观是距离我遥不可及的空间时,全书的最后一篇《木耳》让我惊醒般地回到了现实。在稀薄社会里一切全靠心灵的自我约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道法则随着人口的流入消逝殆尽。深山里的木耳究竟是被贪婪成性的人们采摘光了的,还是因为有着某种神奇不为俗人所知的灵性而隐遁去了另一个时空呢?
你相信吗,寰宇之中总有些力量是凌驾在人的欲望之上的吧?你心静吗,当四野悄寂的时候,你能听到风的声音吗?
— 11月 —
1. *《蒋jie shi的战略布局》邓野
本书围绕蒋公抗战的大战略,即把中日战争国际化,展开叙述。二战起始阶段侵略与反侵略阵营泾渭并不分明,苏、英、法、德、意、日等国为了避免欧亚大陆两线作战和大西洋太平洋两洋作战,彼此之间反复权衡钳制,合纵连横。
战局走势一度扑朔迷离。作为弱国,如何将中日之战融入世界战争,进而取得抗战的胜利,蒋公拿着手中有限的牌,反复判断、分析、预测,时而左闪右退,时而左突右击,读者常能在书中读到其于困难重重之中求生存之万分不易。蒋介石预测德侵苏联、日本南下、日本犯美,并围绕这些预测做的布局,已为历史证明是基本成功的。
— 12月 —
1. *《民国的政zhi逻辑》邓野
本书是论文合集,每篇所述的历史事件彼此关联,且皆有独到见解,读来比上一本更加不可释手。本人最喜欢评顾维钧其人、傅作义的双重性、国共重庆谈判、东北问题和四平决战,还有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的裁决等篇章。考证之功底令人赞叹,用新的材料澄清了一些旧有材料中的错误,而且给史实整理出了一个逻辑线。彼时的两党背后无时无刻都是强国的影子。读来步步惊心,时常唏嘘。
2. *《蒋jie shi与现代中国》【美】Jay Taylor 陶涵
这是一本出色的蒋jie shi传记。作者曾任北京驻美国大使馆政治参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现为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利用自己任职的便利接触到了大量美方史料,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与那些中国学者书写的同一历史做一个比对和补充。我在读到朝鲜战争、西安事变、雅尔塔会议、金门事件、中苏友好协议、中美建交等内容时,想起沈志华、杨松奎等国内学者就同一主题基于不同史料来源和视角书写的内容,常常会见到事物的多面性,此时就仿佛是平行宇宙里穿越在几方当事人中的隐形人或站在上帝视角看着几方缠斗,洞悉到各方的心思而无法拨弄时光倒流,于是边读边慨叹、惋惜、唏嘘……。
蒋公是我国近代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人。在大陆出生、成长的一代,也许会认为蒋是个民族的罪人,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国内的抗战力量,延长了抗战胜利的到来。
走出校园,远离体制里的标准化考试之后,出于对民国历史的偏好,我读了不少这一段的历史,大陆、台湾和海外作者的都有。客观来说,蒋公不易。在一盘散沙、军阀各自为政的局面下,蒋纵横捭阖维系一个表面统一的中国,利用有限的资源支撑抗战的进行,推动正面战场、缅甸战场的抵抗,争取美苏的支援(当然皆有其各自国家利益),将中日之战拖到与欧战一并解决的阶段,他已经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做了最大的努力,抗战胜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若说他的失败,在那个乱世,也许他的底线还不够低,远比不得曹操“一代奸雄”。彼时积弱的中国,一切争斗的背后都是美苏的较量,几多无奈。偏安宝岛后,纵观两蒋几十年的耕耘,坚持一个中国、带动台湾经济发展、推进民主落地……我四度探访台湾询问当地人的想法,功过是非人民是有数的。
*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课程
热门文章
这一次,奥特曼拿起了法律武器保护自己